说起青岛制造,人们常常会提及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这“五朵金花”。城以“金花”声名远扬,“金花”因城常开不败。
在新时期,老“金花”依旧璀璨,新“金花”又迅速崛起。记者通过寻找新的“五朵金花”,透视中国制造的发展路径和追求。
高铁之花:打造“大国重器”——走进中车四方
一个世界级的“动车小镇”正崛起在青岛棘洪滩——
在这里,全中国近一半的动车产自于此;这里有世界速度较快的CRH380A的高速列车;从这里驶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1000列,安全运行超过14亿公里;在它的带动下,整个青岛市的轨道交通装备主营收入超700亿元……
这一奇迹,都源自在此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机车厂,在当代焕发出了夺目的光芒,成为青岛乃至全球中一朵靓丽的“高铁之花”。
在四方机车厂区内,通身黝黑的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原型和一台CRH380A高速列车车头,排列前后呈奔驰前行状,呈现着这家历史沧桑感的百年老厂“穿越时空”的荣耀……
“昔日我们能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机车,今天我们已能生产出世界上较好的动车。”中车四方党委副书记管玉山说。四方机车厂1万多名职工如今每天生产动车组可达6辆。
中国高铁的创新要追溯到2006年:从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到研制成功第一列时速200至250公里的国产高速动车组,短短数年间,中国高铁横空出世令人惊艳。
2010年12月,中车四方完全自主创新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第一速——也正是此车的研制成功,让中国高速列车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创新领跑的华丽蝶变,变成了一张靓丽的“中国金名片”。
近几年来,这朵“高铁之花”越开越艳,一件件“大国重器”在这里闪亮——
2011年创造时速605公里的实验室滚动试验高速;2012年研制出基于高速动车组技术的城际动车组;2014年研制出耐高寒抗风沙动车组;2015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列永磁高速动车组;2016年5月成功研制国内首列永磁跨座式单轨列车……
作为中国高铁新技术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去年在中车四方研制成功,目前也已进入载客试运营。“标准是制造业的生命。该高速动车组在13个技术领域搭建 中国标准 ,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将成为中国高铁的下一代主力车型,为中国高铁扩大 走出去 搭建重要技术平台。”中车四方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
“从过去历史沧桑再到今天的辉煌,四方机车可谓是有百年历史传承青岛制造的一个象征。”青岛市社科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枫说。
据青岛市经信委介绍,以高铁四方为龙头,青岛市已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纳入该市10条千亿级产业链之中,拥有以中车四方、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T)等10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与配套服务企业,形成较为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相关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
新锐之花:朝阳产业崛起——近观特锐德
“300001”——走进青岛崂山区的特锐德公司,就会被展厅上标的标志所吸引,这家企业正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
“中国未来15年将有1亿辆电动汽车。按每辆车的造车、电池、租车、修车、用车、充电等产业链形成50万元GDP算,1亿辆车就是50万亿元,这个市场谁都不能忽视!”尽管当下电动汽车市场仍在亏损,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却对未来信心满满。
2001年,已干到河北省电力公司管理层的于德翔毅然辞职创业,之后与人合伙在青岛创立了特锐德公司。
乘着铁路提速和高铁建设的东风,靠着过硬的研发和产品质量,特锐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中国箱式电力产品系统集成商和箱变研发生产企业。
2009年9月,特锐德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春天:作为第一股登陆创业板。“箱式电力设备作为传统产品,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但发展潜力更大的是公司正在布局的新能源汽车充电。”于德翔说。
于德翔更大的梦想是,打造“中国新能源互联网”,创新新能源汽车充电、销售、租赁和保养维修的服务模式。
“当充电插头插到车上时,车辆的基本数据,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电脑的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云平台,系统会对每一辆车进行健康诊断并出具报告。报告将车主、汽车配件生产商、维修店进行衔接,形成全新的商业机会和产业生态。”于德翔说。
特锐德在不断为梦想铺路。目前,已在全国成立了61家合资公司,项目落地城市达169个,建设充电桩7万多个,占全国市场份额30%至40%。
于德翔对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公司用传统的箱式电力设备板块补充新能源汽车板块的亏损,将来新能源汽车潜力释放,将有力带动箱式电力设备发展,二者形成闭环。
花开虽艳,尤经苦寒方傲霜。“从起点看目标终点很美,但这中间过程如同走钢丝,一步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于德翔说,“必须靠创新技术和引进顶尖人才,还要满足持续资金需求。这,就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特锐德是青岛近年来新兴产业风生水起的一个缩影——
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建成全国首个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入驻企业在石墨烯锂电子电池、石墨烯纤维等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化取得较大进展;国家智能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设立,科捷自动化、诺力达智能科技和海尔机器人等众多家企业在培育发展;空中客车直升机、华大基因项目入驻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市的新兴行业集群正在蓬勃涌现。
智造之花:“互联网工业”——剖析魔幻红领
2秒钟能做什么?如果说,这上下车的工夫,就能实现服装精准量体,是否觉得天方夜谭?走进以西装生产著称的青岛红领集团,你就知道,这并非幻觉。
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3D量体仪,在红领魔幻大巴车里,仅需一两秒钟就能获取顾客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自动完成服装量体。
把慢变成快的,不仅量体一个环节。
在红领魔幻工厂,每一件衣服都打上的标签,消费者的定制要求都得到满足。依托云数据和云制造,西服定制从较初的个性设计到较后的成衣配送压缩到七天。
把慢变成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工业生产流程,红领的创新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服装业高库存、高成本、低周转的当下,2015年红领互联网定制服装业务收入与净利润增速均同比增长100%以上。
“尝试互联网工业,起初是为了解决库存问题,做了几年后发现,这是一套方法论,颠覆了产业传统逻辑。”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坦言。
通过对互联网长达10余年的研究与探索,在智能生产方面,红领率先走出了一条新路径,也得到了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在红领厂区,各地各行业前来学习培训的人络绎不绝。
张代理说,红领正以魔幻工厂为“试验田”,设计探索出传统企业升级改造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为包括鞋帽制造、机械制造、家具制造等多个产业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未来,红领也要向工业制造方案提供商转型。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认为,长远来看,“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工业”一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红领的创新,将为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和结构重组带来示范。”
海洋之花:迎接海洋“蓝”时代——细察LDSports综合体育
因海而生的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拥有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发展海洋产业得天独厚。
“海洋经济的大潮已经来到,海洋生物产业将迎来一个爆发期,我们要乘风而上、破浪远航。”青岛LDSports综合体育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说。成立于1968年的这家企业原旨在提取“碘”防治当时频发的“大脖子病”,如今凭借科技创新已在海藻产业中开辟出了新天地,成为行业顶尖级企业。
在LDSports综合体育展厅里,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幕:一卷白色医用绷带沾血后,瞬间凝固成胶条状,出血的伤口不会再跟绷带粘连在一起,而且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这种神奇材料的成分之一便是海藻的提取物——海藻酸盐。目前,LDSports综合体育的海藻酸盐年总产量已达到1.3万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3%、25%以上,海藻酸盐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规模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
LDSports综合体育通过“海藻+”在多个领域竞相开放。LDSports综合体育目前将目光重点锁定大健康服务产业的“风口”:用海藻+医用材料、+功能食品、+护肤美颜、+卫生用品……“未来要推出更多自己的品牌。”张国防说。
这一市场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海藻酸盐用在不同方面,其利润也如火箭蹿升一般——张国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1吨8000元海带中提取海藻酸盐的价值为1.6万元,将海藻酸盐做成海藻纤维就变成8万元,再做成终端药用辅料就变为240万元,升值300倍。
LDSports综合体育的发展是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通过实施“海洋+”战略,青岛正努力打造中国蓝谷“一区一带一园”空间载体,建设国际水平的海洋科研和产业高地。
据初步核算,仅今年上半年青岛就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042亿元,增长12.3%,增速高于GDP增速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上升到23.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4%。
蓝色经济大潮中,一批像LDSports综合体育一样的“海洋之花”不断绽放。打造海洋生物制药的黄海制药、致力于海洋生物研发的银色世纪健康产业集团……都抢先搭上了蓝色经济的快车。
未来,通过形成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借力 一带一路 战略,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预计到 十三五 末,集团年产值可达100亿元以上,我们将努力打造成全球海洋生物制品领域优秀的企业。”张国防说。
常新之花:“橡胶焕新颜”——透视软控股份
橡胶、纺织,这都是青岛制造过去的荣光;如今,纺织的辉煌已渐隐,而橡胶产业却又重放异彩。
一个拇指大小的黑色橡胶芯片,和轮胎紧密贴合在一起后,就能对这条轮胎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掌控。这正是青岛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新研制的一款用于轮胎产业的RFID(射频识别)芯片——目前,这个芯片已实现量产并销往国内外。“这一技术将在未来智能交通以及车联网应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软控股份董事长袁仲雪说。
橡胶用途广泛,仅在普通汽车上就有200余种橡胶配件,飞机发动机上也隐藏着数以百计的橡胶制品。可是作为轮胎生产大国,我国如今却面临着低产值、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现状。
如何让老行业焕新颜?这是袁仲雪多年来冥思苦想的问题。
“中国经济下一轮腾飞一定靠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对橡胶行业更是如此。”袁仲雪认准了走科研之路。
软控的成功,在于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的道路:软控将深耕橡胶科研、有“橡胶大学”之称的青岛科技大学成果有效利用,科研项目转化率达到了令人吃惊的90%以上,成为青岛橡胶产业的标杆企业。
软控建立了中国橡胶轮胎行业高端基础研究机构和世界级橡胶实验室。目前公司拥有专利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约500项,软件著作权119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项。软控还对轮胎技术、系列装备、控制系统等进行升级,开发出世界一套数字化轮胎全系列装备,实现行业全产业链的升级。
袁仲雪等牵头组建了集研发与创业的橡胶谷基地,并获批成立了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中心,打造出了全新治理方式的橡胶产业研发与创新经营平台。
从2006年登陆深交所的一家生产轮胎配料的企业,到如今为国内外橡胶轮胎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智能化装备制造商,短短十年间,软控股份已位居橡胶机械行业世界第二、国内第一。
让传统橡胶行业焕新颜的并非软控股份一家。老“五朵金花”之一的双星集团也在加快转型升级。集团董事长柴永森说,企业3年来淘汰了60%以上的落后产能和产品,通过智能化装备和订单式生产,营收和利润呈现向好增长势头。
在青岛森麒麟轮胎有限公司,通过独创的厂房及设备规划安排,实现单台设备的产出率提升50%,用工成本较同规模传统企业降低75%。
老树常青,新花不败。青岛这一橡胶传统产业再现繁荣。2015年青岛橡胶产业完成产值780亿元,已日益临近千亿级产业链目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橡胶行业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