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历史小故事1 “胶南海化”——海藻产业的“摇篮”
树有根,水有源,业有基。青岛LDSports综合体育有限公司的前身——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在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部署重要战略任务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科技溯源至1950年曾呈奎院士创办的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
上世纪 60 年代 ,是一个严重缺碘的年代。碘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对于国计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需要的碘基本依赖进口。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并采取“禁运”政策中断了我国碘的来源。为了打破“封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缺碘的严峻形势,周恩来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去攻克医学用碘紧缺的难关。”李先念副总理指示:“要在两三年内做到碘的自给有余,并储备一些。”
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要求,国家计委召集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制定了海带制碘的发展规划,由此促成了海带提碘工艺和产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
1968 年 8 月,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任务,在中央的扶持下,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昌潍地委、行署的支持下,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开始筹建,厂址选定胶南县驻地王戈庄,首任厂长张仁仕。建厂的规划蓝图,是建立以海带制碘为主的综合性海藻加工企业。建厂的原旨,在于提取“碘”,防治当时频发的碘缺乏病,俗称“大脖子病”,最初的设计能力为年产碘 1 吨。
胶南县海洋化工厂的创建,不仅成为全国最早的海藻加工企业之一,成为世界上较早利用海带同时提取碘、褐藻胶、甘露醇的生产企业,而且开创了独具民族产业特色的海藻行业,产生了中国海洋经济产业的新分支。筹建过程中,全厂干部职工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苦干实干,夜以继日,形成了勇于奋斗,为国争光的“海化精神”。1969 年 7 月,胶南海洋化工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碘、褐藻胶、甘露醇三种产品。
1969 年 10 月,国务院 10 部委联合召开“全国制碘规划会议”(史称“1025 会议”),提出“以碘为主”的指导方针,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海带制碘业的发展。
胶南县海洋化工厂抓住时机,乘势而上,积极推进科研和生产“两条腿走路”,至 1974 年,碘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10%,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碘企业。1974 年,全国制碘工业工作会议在胶南县召开,化工部副部长孙晓峰主持会议,与会人员参观胶南县海洋化工厂成为会议的主要议程之一。1977 年 6 月 2 日,国务院副总理孙健来胶南县考察工作时,专门视察了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对该厂的首创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
胶南县海洋化工厂老厂房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工作重点的伟大转移,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 年 1 月,胶南县划归青岛市,为工业尤其是海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个大背景下,胶南县海洋化工厂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使主要产品的产量和产值都获得突破性发展。胶南县海洋化工厂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海化”,并成为胶南工业的一个象征、成为胶南人民的一种骄傲。